安檢機 | X光安檢機 |
新聞資訊
許多人肯定不會陌生,提起南京路。但是看過南京路使用智能化全息測繪的影像嗎?目前,上海市測繪院正計劃通過智能化全息測繪的手段,將上海城市的建筑、交通、綠化、水系、部件、管線等各種地理要素展現進去,未來經過數據處置發布在專業平臺上供鄉村管理者和社會大眾使用。
翔實全面信息保證
為重大工程項目保駕護航
正借助智能化全息測繪,助力張江科學城建設全面發力,為實現‘像繡花一樣精細’鄉村管理提供翔實全面的全空間信息保證。上海市測繪院副院長顧建祥說,相比于激進地形圖測繪,智能化全息測繪最大的特點在于地上地下的一體化、空間信息與社會屬性的全覆蓋。
去年上海市測繪院第三分院就對位于浦東張江的硬X光機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項目整體控制網進行復測,為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保駕護航。此次,對于張江的智能化全息測繪,地上局部,上海市測繪院一方面利用原有地理信息時空庫數據服務網格化管理,另一方面在張江28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開展試點,綜合使用多種采集技術,通過直升機機載激光掃描和傾斜攝影等方式多平臺、多視角獲取三維空間數據,并利用深度學習網絡技術提取形成全要素地形庫、高精度數字地面高程模型以及可應用于車道級導航定位、無人駕駛等領域的高精度地圖。
地下,通過地下管線普查形成可視化三維管線數據庫,并輔以動態維護確保新增管線及時采集,確保數據庫的現勢性。顧建祥說,實現地上、地下一體化的同時,還對建筑、道路部件以及管線等單體化屬性匹配,為工商企業管理、公安人口管理、鄉村部件管理等提供最精確的信息匹配和“定位”服務,架起智慧城市的信息“骨架”
上海市測繪院業務處處長劉德陽表示,全息是指全部信息,全息數據是指包括(但不限于)地理實體(點、線、面、體)及其與之相關聯的時間時序(靜態、動態)空間位置、地名、地址、屬性特征(歸屬、歸類、表象、色彩、材質)社會價值與用途及其人文活動的時空數據集合。通俗地說,就是包括地上、地下、可見、不可見所有實體,以及實體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
地上地下全面覆蓋
為專題數據采集開拓思路
鄉村精細化管理實質是對城市建筑、交通、水系、植被、部件、人口、汽車等各種軟、硬、動態、靜態要素及其關系的管理和服務。要實現精雕細琢地管理鄉村必需依托智能化全息數據的支撐。上海市測繪院高級工程師袁振超表示,近幾年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物聯網、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等技術快速發展為測繪技術革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包括移動掃描、傾斜攝影、無人機、slam技術、并行計算、深度學習等多種技術手段讓全息數據智能采集與處置成為可能。
袁振超展示了幾張已經做好的外灘、南京路等地區的智能化全息測繪影像,看,這是上海市核心區域南京東路步行街的地上、地下空間全要素模型,地上空間有建筑和鄉村部件要素等,地下包括管線、地鐵軌道和地鐵站、樁基、人防等,各類實體要素非常豐富。如下圖)
全息測繪包括三個目標:全息實體,地上地下能采盡采,理論上來說,所有基礎數據和專題數據都可以囊括;需求導向,不同實體不同精度,大家都知道精度是測繪的關鍵指標,關鍵要素精度高,主要要素并不需要過高的精度,提高了數據采集和處理的效率;快速動態,多種技術多種手段,不同技術手段有不同的適用領域,因此必需多種手段結合互補。
全息測繪的顆粒度更細,全息實體在激進地形丈量的八大類要素的基礎上擴充,地上增加90類要素,地下增加78類要素,覆蓋上海市各類有價值的實體和它經濟社會屬性。袁振超介紹,全息測繪的時間分辨率更高,上海的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周期從以往1500地形圖每年2次更新,逐漸轉變為不同要素不同更新周期,關鍵要素動態更新、重要要素季度更新,其他要素年度更新。全息測繪的產品更真實、直觀、形象,使用更便捷,和目前一些網上的街景相比,精度更高,可以實現各類要素的量測,未來還會實現單體化管理功能,每一種要素都是現實世界的真實還原。不只僅是看,更重要的落地應用,比方:路面停車位調查、行道樹管理等。
和傳統的地形圖(庫)相比,全要素地形圖(庫)和全要素實景模型真實地還原了整個鄉村,并且掛接了海量的社會經濟屬性。袁振超說,智能化全息測繪效果方便社會大眾查詢關心的要素,方便鄉村管理者對感興趣或者職能相關的內容查詢、管理和分析。智能化全息測繪效果具有更為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為上海的鄉村精細化管理提供強有力的空間地理信息支撐。
智能提取所需數據
為智慧鄉村管理添磚加瓦
去年,圍繞新一輪鄉村總體規劃實施和鄉村精細化管理需求做好技術支撐。顧建祥說,上海市測繪院以“一江一河”為重點,開發了三維鄉村設計和建筑規劃管理平臺,完成“一江一河”兩岸區域建筑三維模型建設,配合開展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方案研究。同時,重點做好地下管線綜合規劃、建設項目、過程監督、現狀等全生命數據庫建設,以及項目規劃管理全過程“落圖”工作,參與本市架空線“入地”工作。服務歷史文化風貌維護工作方面,做好全市歷史風貌維護規劃信息平臺后期數據處置工作,參與黃浦、靜安等區域歷史風貌街坊維護實施試點工作。
此次智能化全息測繪試點范圍選取黃浦區和松江區,其中,黃浦區的試點區域為東至黃浦江,南至人民路、淮海路,西至成都北路、陜西南路,北至蘇州河,試點范圍面積約5.0平方公里。測區內主要道路包括延安路高架、成都北路高架、西藏路、淮海路、南京路、陜西南路、人民路等;建(構)筑物密度較高,包括住宅、商業和辦公等用房;測區交通復雜,車流量大,地物要素復雜。
智能化全息測繪示范區域位于浦東新區的張江核心區,北至龍東大道,南至華夏高架路,西至羅山高架路,東至外環高速路,面積28.3平方公里。測區內有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磁懸浮列車、內環高架路、中環高架路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測區覆蓋上海市150011000兩種比例尺地形圖,以11000地形圖為主,極少量為1500地形圖,類別豐富,地理實體覆蓋點、線、面等所有實體類型,建筑物、交通及其附屬設施、管線及其附屬設施、水系及其附屬設施、地貌、植被以及地下空間設施等地理實體種類齊全,完全滿足本項目示范要求。
顧建祥看來,基于全息測繪獲取的時空地理信息數據,可以為智慧鄉村綜合治理提供菜單式服務,數據提取上,可根據具體需求,像點菜一樣分類快捷地提取所需信息。例如應急管理部門需要實時動態全空間數據,水務管理部門需要河流數據,綠化管理部門需要綠地數據,建設管理部門需要高層建筑數據,抑或是高架墩柱等等,都可以通過個性化定制服務,通過智能過濾后提取所需數據。